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近四年,“南水”如何经层层体检流向北方
5月的淅川县陶岔渠首大坝,两岸青葱,鸟鸣低旋,一库清水静谧。4年前,历时11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冽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奔入京津。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逾144亿立方米,5300万人受益,进入京津等地的“南水”是否清澈依旧?能否放心饮用?水源地环境又如何?带着疑惑,记者来到了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不远的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
一条长廊里,一面面玻璃墙将该中心的核心检测区间隔出十几间实验室,里面的检测设备在紧张地运行着。90后曹震正在和同事们对库区水质进行跟踪监测。
“我们共有20多个实验室对水中的多种元素分工监测。”曹震说,他所在的这间实验室,主要负责对水中铜、铅、锌等重金属元素的监测。“每月采样一次,流程时长需要三天。月初检测地表水时工作最紧张,不同项目要使用不用的试剂,每个点位的采样都需要进行精准地确认。”曹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中心成立至今,监测的水样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
该中心工作人员陈延斌介绍道,“一般情况下,每月监测一次水质,如果水质出现异常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上报,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处理。”他称,在监测的水样中,目前还没出现过水质异常的情况。
对于水质的保护,除了建立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外,中线工程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水质?
记者从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水质保护中心主任尚宇鸣口中得知,通过1个水质中心、4个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来建立中线工程日常监测网络。他提到,这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实现自动采样、自动监测、自动传输,监测参数自动上传到水质系统平台。
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是13个自动监测站中监测参数最多的一个站,也是南水进入总干渠流经的第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记者来到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一位监测站的水质专员,手持数据仪表正忙着对抽样水进行现场快速检测,经检测水质呈弱碱性,达到一类水标准。
“监测频次每天4次,24小时不间断,每6小时监测一次。如遇突发情况,还会适当增加频次。”据尚宇鸣介绍,这里的监测水质基本指标32项、半挥发性微量有毒有机物32项,以及生物毒性等共89项参数,是目前国内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最高的。
每次的监测参数数据校核,要经过自动化监测站工作人员初校、管理处水质专员校核,再提交给各分局的水质监测中心,各分局水质监测中心对辖区所有监测参数综合比对复核后,再提交给中线建管局水质保护中心。
记者从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和陶岔水质监测站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水质持续改善,水中含氮量下降幅度超过三成。目前丹江口水库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
上一篇:青海:三江源地区水质优良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06-11 ]
下一篇:没有了!
- 没有相关内容